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太行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好,区位条件优越,周边城市群市场潜力大,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已形成西柏坡、红旗渠、云台山、五台山、野三坡、皇城相府、王莽岭等旅游品牌,2019 年拥有 5A 级景区 14 家,4A 级景区 124 家,接待国内外游客达 5.6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 4369.7 亿元。旅游业在太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太行山区内有26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2个县将旅游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主导产业,大同、忻州、晋中、长治、晋城、焦作等资源型地区将旅游业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重大意义。
推动太行山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太行精神”, 打造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的亮丽名 片;有利于助推太行山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绿 色发展;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 推动太行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有利于加快 太行山区旅游业恢复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三)机遇挑战。
当前,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产业现代化成为新趋势。随着太行山周边城市群崛起,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是,太行山旅游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滞后、景区“孤岛式”开发以及生产集聚能力弱、东西向交通不畅、煤旅交通混杂、区域协调和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行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太行山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太行山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强跨区域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构建旅游业绿色发展机制。
2.多业联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和“+旅游”优势, 创新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山地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与太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3.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立足太行山旅游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旅游产品,优化旅游要素配置,推出跨区域旅游线路,共同培育区域旅游品牌。
4.区域协同,开放发展。统筹太行山区内与区外、国际与国内的两种资源和市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
5.保障民生,共享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效能,带动当地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业发展成果主客共享,提升本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发展定位。
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山脉旅游区。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要将太行山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和传承基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地区。
践行“两山理论”绿色协同发展的先行试验区。依托太行山优越的区位条件、壮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构建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脱贫攻坚、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相结合,推进太行山区脱贫致富,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示范引领区。
(四)空间布局。
统筹太行山区地理空间边界、山水文化生态单元、旅游交通格局以及产业发展基础,兼顾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重点引领、三区联动、板块集聚、廊道串联”的旅游业空间格局。
重点引领。以红旗渠、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林州太行大峡谷、皇城相府、野三坡、白石山、西柏坡、娲皇宫、五台山、雁门关、黄崖洞、壶关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清西陵、八里沟等国家 5A 级和重点 4A 级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精品景区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太行山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三区联动。充分发挥南太行山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东太行山区对外承接功能,促进西太行山区创新发展,实现南太行山区、东太行山区、西太行山区等三大片区山水生态、文化生态、红色生态旅游联动发展。
板块集聚。综合考虑太行山山水文化生态单元的完整性、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区域融合发展程度,以及东西向交通通道建设基础,以推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构建跨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板块。
廊道串联。以环太行山旅游风景道以及各板块内部跨区域旅游风景廊道建设为核心,协同推进南太行山区、东太行山区和西太行山区等三大旅游片区,以及跨区域旅游板块联动发展,实现太行山旅游业一体化、网络化发展。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太行山旅游形象初步树立,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 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太行山东西部重点旅游交 通通道全面畅通,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在促进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力争实现旅 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到2035年,太行山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标志性山脉和国际知名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太行山东西部安全畅达旅游交通网络全面形成,成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和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样板。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旅游业成为太行山区最重要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传承弘扬太行精神。
1. 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加强对太行精神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充分弘扬太行精神所蕴含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 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利用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展陈空间,加强太行精神挖掘展示,提升展陈解说水平,传承好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打造中华民族精神高地。
2. 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加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强化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创新工作模式, 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做好现有红色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规划太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体验基地和传承弘扬高地。
(二)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
1. 加快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完善提升旅游景区公服务设施、旅游服务环境和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加快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加强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控制,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 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2. 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发挥太行山区位优势,依托适宜的避暑气候、森林、温泉和中草药等资源优势,围绕核心景区,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精品民宿和度假酒店等山地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引入医疗、康养、保健等新业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打造全国知名的山地康养旅游基地和华北地区山地避暑康养度假胜地。
3.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依托太行山传统村落、古堡群、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区。推进各地开展特色节庆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人文特色的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非遗体验游。
4. 提档升级太行乡村旅游。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推动重点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建设试点示范,引领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动国家文化生态实验区、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引导乡村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和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5. 拓展山地运动旅游。依托核心景区,重点发展山地越野、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营露宿、拓展训练、洞穴探险、峡谷探险等运动休闲产品,丰富山地运动旅游产品。鼓励开发小型飞机、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体验等低空体育旅游产品,支持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户外运动营地建设,以产品和设施为依托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徒步大赛、攀岩赛、武术节和汽车拉力赛、汽车集结赛、汽车越野体验等国内外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
6. 发展研学旅游。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依托古人类古生物遗址、太行民俗文化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文物等,开发科普教育、红色文化、森林公园、历史文化、文物古建等系列主题研学课程和路线,建设我国北方夏令营、冬令营实践基地。
(三)培育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1. 实施“大景区”提升计划。以国家 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重点,推进“景区+特色村落”“景区+特色城镇”“景区+沟域生态综合整治”,实现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提升景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景区主导产业集聚。
2. 有序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重点,大力推进创建工作,按照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产城融合、功能集成、社会共建共享要求,搭建县域旅游产业集聚大平台,推进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
3.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依托 4 省(市)交通条件便利、保存较为完整、景观组合度较高、旅游开发前景较好的长城区段,区分管控保护区、核心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等功能定位,实施一批标志性基础设施工程,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4.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带建设。结合汾河、漳河、桑干河、滹沱河、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太行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国家森林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沿线核心精品旅游景区(点)、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村镇等为节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打造线性旅游产业集聚区。
(四)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体系。
1. 改造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太行山跨省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路段贯通。做好车站、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到主要景区(点)的公共交通衔接换乘,畅通游客到达景区(点)的“最后一公里”。以高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推动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和游客出行有序分流,打造旅游风景道。持续完善道路、服务、保障、景观、教育等设施和功能。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太行山森林步道建设。
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围绕重要交通集散枢纽、主要旅游通道关键节点,合理规划设立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咨询服务。推广“互联网+”旅游服务,培育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交通。结合旅游风景道建设,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提升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旅游标识系统识别度。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游客密集区域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
3. 建立健全跨区域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跨区域旅游安全救援机制和山地户外探险救援救助机制,健全旅游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研究制定重点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目录,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完善山地旅游保险体系。
4. 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 完善“12301”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和旅游纠纷调节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鼓励新闻媒体通过暗访等方式反映旅游市场乱象,定期开展集中专项治理。推进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广大游客在旅游中感悟文化、陶冶情操,弘扬文明旅游新风尚。
(五)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
1. 实施乡村旅游振兴行动。以原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扶持为重点,围绕核心景区,鼓励周边乡村社区积极开发“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产品,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健康、养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旅游、山地避暑、森林康养等多类型旅游产品新业态,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村落或特色旅游村镇,实现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带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目标。
2. 助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以列入全国资源型地区名录的县
(市、区)为重点,加大旅游推动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的力度,鼓励探索工业博物馆、矿山公园、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综合购物场所等模式,发展工业遗产游、地质科普游等特色旅游,推动资源型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绿色转型。
(六)严格保护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
1. 系统保护自然遗产资源。加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的保护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和分类管理。探索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模式,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2. 全面保护文化遗产资源。严格落实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要求,推进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非遗活化传承和文物类资源保护性利用。支持古镇、传统村落和古建筑文物申报工作。严格管控重点旅游区承载量。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仅允许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强对太行山特色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沟域复合立体生态经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联合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预警体系。
4. 建立生态旅游发展机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旅游开发,推动绿色技术开发应用,建立完善旅游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探索建立旅游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机制。
四、实施保障
(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建立 4 省(市)旅游协作机制,加强在市场监管、品牌营销、产品建设、旅游救援、信息服务和交通设施共享等领域的通力合作。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收购兼并等,培育跨区域市场主体。支持 4 省(市)旅游协会或者分会,建立旅游行业联盟,搭建旅游企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自主开展旅游人才、就业、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二)合理保障用地需求。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旅游业发展用地,科学合理保障旅游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用地需求,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充分盘活利用“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废弃学校、废弃厂房,腾挪出农业用地等发展旅游业。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国家通过现有经费渠道,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扶持太行精神文化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地方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因地制宜规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运作旅游产业促进基金。积极推进国有旅游景区市场化改革,引导各类股权基金投资旅游项目。
(四)加强统一宣传推广。
加强太行山旅游统一宣传,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推动成立“太行山旅游推广联盟”,完善区域旅游推广机制,拍摄一部旅游宣传片,推出一档旅游宣传栏目,构建一套多语种网络营销终端平台,设计一本旅游图册。
(五)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按照“国家协调、部门联系、省级推动”的方式和“一事一议” 的办法,切实推动旅游规划实施工作。4 省(市)细化落实地方责任分工,建立太行山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储备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任务措施有效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展及相关情况进行跟踪协调和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完成落实。
北京宏海泽远咨询有限公司专业团队为您提供《红色旅游项目报告》、《生态观光项目报告》、《精品民宿项目报告》、《山地运动项目报告》、《山地康养项目报告》、《非遗项目申报书》、咨询热线:13691580553、010-82997479,微信服务号:y13691580553。
或加QQ:2281766648
微信:hhzx-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