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媒体发表文章称,在科技行业,“十亿美元俱乐部”通常是指那些估值达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而现在,有的公司单轮融资额就达到10亿美元,可以说提高了成为该俱乐部一员的门槛。它的新标准是:融资10亿美元,估值达100亿美元。
科技行业诞生了一个新的十亿美元俱乐部。之前符合该标签的私有创业公司并不多。但现在则不一样了:随着资本更多地涌入私募市场,已有超过40家科技创业公司突破10亿美元的估值大关。
然而,数家创业公司开始给“十亿美元俱乐部”设立了一道新的门槛: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有的公司甚至单轮融资就达到这一数字——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只有一小撮创业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其中包括上市之前的Facebook和Groupon。
本月,随着投资者纷纷想要从最热门的一些科技创业公司身上大赚一笔,符合该条件的公司快速增多。
就在过去的一周里,这一趋势尤其明显。据消息人士透露,已在6月融资12亿美元的打车应用Uber拟展开规模至少达10亿美元的新轮融资,据一些人估计它的估计可能将超过250亿美元——相比5个月足足上涨了仅一半。
印度电商公司Flipkart在7月完成融资10亿美元,据称它也正寻求新轮融资。小米也在寻求融资15亿美元,据称估值或达400亿美元。
上述几家公司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它们有一共同点:给私人投资者带来从持续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分得一杯羹的机会,相比之下公开市场鲜有这种机会。
IPO(首次公开招股)顾问里斯·拜耶(Lise Buyer)指出,一年前,风险融资一轮2亿美元就算巨额融资了。她补充道,单轮融资突然就突破10亿美元,是因为美国《创业公司融资法案》(JOBS Act)允许创业公司大大扩大它们的股东基础。
资本市场变化
该法案在资本市场掀起了很大的结构变化。为了能够抢在创业公司估值飙升之前入局,共同基金和其它通常仅投资上市公司的投资机构被迫投资处于后期的私有公司。传统投资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等并不想要错失下一个Facebook或者下一个阿里巴巴,这让热门的私有公司可以融资上十亿美元,并明显推迟IPO。
这种情况跟上一个科技繁荣期大径相庭,该时期的年轻公司早早就进入公开市场,致使普通投资者得为估值大跌的公司买单。然而,看到最近几个季度有如此之多的资本涌入科技行业,部分硅谷人士还是觉得紧张不安,因为他们担心2000年代初期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幕会重演。
“当前推迟IPO窗口的趋势感觉会跟1999年公司纷纷加速推动IPO进程一样引发‘恶果’。”一位匿名风险投资人表示,“每当‘错误的’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推向‘错误的’融资周期,都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目前已经有迹象显示,涌入私募市场的投资者在明显推高创业公司的估值。德意志银行8月的一份投资报告显示,从历史记录来看,创业公司最后一轮融资的投资者从IPO中获得的回报平均达38%,但今年,这一数字缩水至20%。
另外,对冲基金对创业公司提出的要求会比普通的科技风投公司苛刻,比如如果出现问题,它们拥有优先赎回权。
Uber和小米的投资者认为,它们拥有巨大的增长机会,因而需要完成巨额融资来抓住时机。Uber在全球各地面临着来自山寨公司日益加剧的竞争,有的对手还获得了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的投资。小米则有机会趁三星面临种种挑战乘胜追击。Uber和小米均有机会实现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巨大规模。
上述风险投资人说,“它们的扩张机会如此之大,因而你会觉得它们获得巨额融资是理所当然的。它们不同于1999年那些华而不实、几无营收的公司,它们的现金流达到数十亿美元。”
详情请咨询53客服或咨询电话:010-82997479 13691580553
或加 qq:2281766648
微信:hhzx-518
相关融资专栏
北京宏海泽远咨询有限公司专业撰写2014年上半年北京旅...[详情]
《半导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北京宏海泽远咨询有限...[详情]